磐石古城是怎样消失的
2021/01/31 07:36 来源:温州日报 编辑:单晖 浏览:1168
魏增谊
历史,再怎么灰飞烟灭,也总能在尘封的各种文字中寻到痕迹,而作为历史见证的遗迹,却往往在时光长河中消逝殆尽。古卫城磐石城墙的毁灭就是地方史的一道伤疤,历数它的前世今生,唯有扼腕叹息。
乐清磐石地处东南沿海,是温州门户。明洪武八年(1375),朝廷在此设卫,为温州三卫(温州卫、金乡卫、磐石卫)之一。
洪武二十年(1387)朝廷派信国公汤和视察沿海险要,确定盤屿卫建成卫城,改称磐石,寓意“固若金汤、坚如磐石”。
建城时调来各地兵民,还强派当地农民务工。据上一辈老人传说,当时建城的石头是从湖横河中的一条石头路拆来,那是一条从乐清至临安专供衙役昼夜兼程送文书的官路,为确保夜间跑路安全,以防遭遇到野兽伤害。这条官路我们乐清段全拆了,如今绍兴那边还有遗迹存在。
建城费时三年,初建的卫城周长九里多,计1550丈,高二丈,厚一丈,外有护城河,设四门出入,分别是东迎晖、南镇江、西肃清、北承恩。
由于卫城初建仓促,城垣不够坚固,靠的还是卫兵的英勇。当时倭寇有句话,“不怕磐石城,只怕磐石兵”。因为当时城内有守兵5000多,这些兵都是久经战斗的精锐。
明嘉靖四十四年(1565),温处兵宪查绛(宁国人)见城墙不坚固而行重修,增高三尺,并在四门设门楼、角楼各四个,水门三个,城垛1790个,城堡门90个,窝铺72个,使磐石城墙大增坚实,从此城坚兵足至明末无患。
一座历经600年风雨,如此坚固、雄卫的卫城,由于三次外创和内伤的沉重劫难以至面目全非,磐石再不见城墙的影子,再不见历史的投射。
第一次是日侵时期。磐石成为日军在温州地区的指挥部,日军第六十师团第五十五旅团长黎岗小将司令部就驻在重石村。一九四四年九月,日军强派民工,将磐石城墙东北角的城石拆去运往磐石东新城和三山前方的田野上,建造军用机场。
由于日军的破坏,使卫城造成破损,导致磐石卫城日后毁城打开缺口,不然的话,对完整的卫城谁也不敢动手拆除,日军才是千刀万剐的始破坏者和罪魁祸首。
第二次劫难,应该是在1958年大跃进时期。农村实行合作社,先是农田推行抽水机灌溉,磐石各村的抽水机埠全部都用城墙石拆来建造,所以四门的城墙全开始拆,用城墙石建机埠既省时省力又坚固。后期,又开始大办集体砖窑,据老人回忆,当时在东门、南门的城墙挖的最多,砖窑利用原来的城墙体,做砖窑最好不过了。
第三次劫难就是“文革”期间,1966年8月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,这一年磐石城墙遭受毁灭性破坏,磐石镇周围村庄很多村民都划水泥船来挖城石,整船整船地往回载,磐石城内居民可以说是全民动员,全家发动,有的家庭劳力多的甚至拆回几十方城石,有的还卖给外地人,许多人家建房做基础、砌围墙都用城墙石。
这次被毁的是卫城的全部,连埋在地下做基础的条石和木桩都被挖上来用来建房和做家具。那些被挖上的木桩,虽然树皮有些发黑,树身都是全好无损,当时做的好多家具,在一些人家至今还保持完好。
但是,磐石古城墙从此被完全彻底毁灭了!
假如磐石的卫城如今能完美无缺地保存下来,那么磐石人民仅靠旅游收入,也应该早在十几年前过上小康的生活了,假如磐石港像孙中山先生在《建国方略》中提到的那样建成三等港,那么现在的磐石必定是车水马龙一片繁荣,磐石人民的收入就可大大增加了,但是这些都已是“假如”了。
磐石古城墙的劫难背负着历史的沉重和酸楚,也是中华民族曾经遭难的一个缩影。
相关新闻
- 声明:凡本网注明转载自其他媒体的作品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